如果让我们想象一个害羞的孩子,我们或许会构想出一个在陌生人面前羞红了脸蛋儿、躲在家长身后的小孩儿。
你家孩子,有害羞的一面吗?究竟什么是害羞呢?
害羞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
研究表明,害羞的特点是对社会新鲜事物和/或社会评价产生恐惧和紧张情绪。这可以从行为、情绪和生理层面上表现出来,但具体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从以往的理论上,害羞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的特质——气质性害羞,也可以被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情绪——状态性害羞。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害羞,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考察了儿童对一项演讲任务的行为、情绪和生理反应,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儿童发展》杂志上。
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质性害羞可能只存在于一个独特的儿童群体中,而更多的儿童可能是在某些情况下经历的状态性害羞。
这项研究包括152名7-8岁的加拿大儿童(包括73名女孩)及其主要照顾者,其中儿童是从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个儿童数据库中招募的,该数据库包含了这些孩子的出生记录,显示他们均出生于当地一家医院。
参与调查的照顾者中,90%是母亲,10%是父亲。儿童主要是白人(81.6%),其次是混血儿(9.9%)、亚洲人(3.9%)、黑人(2.6%)和拉丁美洲人(2%)。孩子们主要来自中上层社会经济阶层家庭。
孩子们配备了动态心电图,并在与父母相邻的房间里与实验者一起完成活动。在此期间,父母完成了与孩子性情有关的在线问卷,同时通过静音闭路监视器观察孩子。
接着,孩子们准备了一篇关于自己上次生日的两分钟演讲,并在摄像机和镜子前完成自己的演讲。他们被告知这次演讲将被录下来供其他孩子观看,目的是为了诱发压力。
研究小组编码了儿童的回避/抑制(即行为),儿童自我报告了紧张(即情绪),并且还测量了呼吸窦性心律失常(即生理)。
作为回报,参与研究的家庭获得了20美元的礼品卡,孩子们获得了初级科学家证书。在评估一年后和两年后,父母分别完成了一份关于孩子气质的在线跟踪调查。
父母对诸如「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害羞」之类的说法做出了回应。这项研究考察了孩子们对演讲的反应与其性情之间的关系。每次随访时,父母都会得到一张10美元的礼品卡。
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过程中,大约10%的孩子在行为、情绪和生理层面上对演讲表现出社会压力反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报告的气质性害羞程度相对较高且稳定,这为她们可能具有气质性害羞的特征提供了证据。
第二部分约25%的儿童仅在情绪层面上表现出社会压力反应模式(即自我报告的紧张感),并且没有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父母报告的气质性害羞,这为她们可能具有状态性害羞的特征提供了证据。
这些发现对害羞的概念化产生了影响,因为不同类型的害羞可能在种类上而不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这一研究结果为长期以来的理论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即可能有一部分气质性害羞的孩子在面对社会压力时表现出更高的行为、情绪和生理反应,定义这一类别的特征在时间和环境中相对稳定;而另一部分孩子可能只经历了可能反映状态性害羞的情绪成分。
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在应对演讲任务时出现状态性害羞的经历可能相对常见。然而,对于一小群气质性害羞的孩子来说,成为关注的焦点可能会让他们在无论什么时间或环境中都感到压力。
既然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害羞,而且早期的气质性害羞是内化相关问题的一个风险因素,那么未来的工作应该研究这些发现对儿童的社交、心理和学习可能带来的影响。
最后,作者也探讨了本研究的几个局限性。由于只在一个时间点上测量了行为、情绪和生理成分,所以没有办法测量这些成分是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水平。此外,作者希望未来的研究还应该包括更多不同的儿童样本,解决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中上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白人儿童,因此很难将研究结果普遍化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害羞的两种类型,更好地在生活中观察、理解和帮助孩子,在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和社会压力时,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支持,至少对于可能存在气质性害羞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更多的鼓励与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