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与吕蒙相关的武将有四个,标吕蒙、界吕蒙、神吕蒙、谋吕蒙,涉及技能及战功共十六个,本文将相似名称放在一起做介绍。
1.技能【克己】
出自《三国志·吕蒙传》陈寿对吕蒙的评价: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吕蒙十多岁时就跟随队伍外出作战,平灭山越。有个官吏看不起他,几次折辱,结果就被吕蒙杀了。早年的吕蒙,完全是个纯粹的武人,打仗勇猛,立功无数,是一个受领导赏识的勇者斗将,但胸无点墨,大老粗一个。后来通过学习,成长为深谋远虑的大都督,统领三军的帅才,这种蜕变,正是对自己本性的克制和征服。
2.战功【白衣渡江】/【伺机待发】/技能【渡江】/【夺荆】/【苍江一笠】
“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是吕蒙最大的功绩,击败了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帮助孙权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攻讨樊城(今湖北襄阳樊城区),分别留傅士仁、糜芳守备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江陵(今湖北荆州)。吕蒙向孙权献策,对外宣称自己病危,在孙权的允许下还都休养,再以陆逊代替吕蒙的位置,让关羽的后防松懈。
吕蒙回建业后,关羽果然相信吕蒙病重,撤去后方的守兵,专心攻打樊城。此时,关羽收降于禁,新得人马数万,粮食匮乏,竟擅自强占了孙权在湘关的贮粮库。孙权得知此事,便派吕蒙袭击江陵。
吕蒙为了保证袭击顺利成功,战损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决定偷袭。他下令将精兵埋伏于小船中,令将士乔装成白衣商人,日夜赶路来到江边停泊,烽火台守兵认为是商队而没有防备。夜暗时分,吕蒙发动奇袭,爬上大量的烽火台将关羽所设置的守兵完全生擒制伏,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因此身在樊城战线的关羽对吕蒙的行动毫不知情。吕蒙成功袭取烽火台后,遣虞翻说降公安的傅士仁,再利用傅士仁说服江陵的糜芳,最后出城归降。
《三国演义》有诗赞曰: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便封侯。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
三国杀中吕蒙的经典形象便是白衣斗笠渡江的形象。
3.技能【攻心】/战功【洞察一切】
有人说,其实白衣渡江还不算吕蒙最厉害的地方,最厉害的地方是吕蒙搞定了荆州以后,抚恤孤弱、赈济穷苦、厚待将士的攻心之举。
吕蒙入据城中,安顿关羽及其军队将士的家属,抚慰各军家属,又严令约束吴军士卒不得干犯城中百姓,更不能豪取强夺。
其时吕蒙麾下一位军吏,是吕蒙同乡,因下雨而擅取乡民的一个斗笠来保护官家铠甲。当时官铠是属于配给物资,士卒有责任保护获分配的物件不被损坏,吕蒙明白此人是为了维护铠甲,但却因此窃盗冒犯新订立的军令,亦自觉不能因为同乡的缘故便徇私枉法,于是垂泪下令处决此人。自此军中纲纪严谨,士卒都能做到路不拾遗。
吕蒙每天令人存恤老人,问他们有何不足,患病者赠给医药,饥寒者赐予衣粮。关羽家中府藏的财宝,吕蒙皆令先行保存,等待孙权处置。关羽引军欲回后方期间,在道路上数次派人与吕蒙相通消息,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让他周游于城中,向前线士卒的家属致问或投送家书。使者回到关羽军队后,士卒纷纷向使者询问家中状况,当他们得知家门无恙,所受的招待良好的时候,变得全无斗心。于是关羽军军心涣散,很多将士都逐渐偷偷的离开关羽,私下返回江陵城与家人团聚,几万人的大军最后竟然只剩下几百人继续跟随关羽。如此一来,大势已去,关羽想要收回江陵城便绝无可能了。于是才有了后来关羽败走麦城,为吴军擒杀。
《三国演义》有诗赞曰:一笠覆官铠,犹然遭重刑。荆州万民心,从此俱安宁。
吕蒙击溃关羽这一战是“攻心战”的一个典范。中国古代兵法历来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军事战争的最高境界。《孙子兵法·谋攻篇》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膑也指出:“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以自己之威猛与敌人硬拼图可取胜,但自己多少也得有牺牲;如果能以攻心为上,不费多少力气而令敌人自溃,这才能说是彻底的胜利。
4.技能【谋断】
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有勇有谋断,懂军略计谋,最妙的两件事是骗郝普和擒关羽,擒关羽见上文【白衣渡江】及【攻心】。这里介绍一下骗郝普投降的故事。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已经夺取益州,但没有履行承诺归还荆州,孙权便派吕蒙取荆州下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向三郡致书劝降,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服,惟独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肯降。
此时,刘备得知消息,命关羽带领三万兵争夺三郡。孙权于是一方面使鲁肃带领万人抵御关羽;另一方面发书传召吕蒙,令吕蒙舍弃收取零陵,迅速回军协助鲁肃对付关羽。
吕蒙收到孙权要他回军的指示时,没有立即执行,而是将信件藏起,隐瞒此事,并于当夜召集诸将,安排他们攻城的计划。第二天,吕蒙一方面指示军队直接攻城,另一方面让郝普的好友邓玄之进城游说郝普,向他传送虚假军情,说刘备受困、关羽战败,外无援军,零陵孤城难守。郝普果然被吕蒙所误导,答应投降。
5.技能【慎拒】
这说的是吕蒙在濡须口抵御曹操的事迹。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出击濡须口(今安徽巢湖东)。吕蒙建议在濡须水口修建濡须坞,做好防御准备。众人都觉得多此一举,但孙权力排众议,同意修建濡须坞。此战成功抵御了曹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率大军进攻濡须口,吕蒙加固防线,占据濡须坞防守,以强弩万张御敌,并攻破了曹操没有完成的前锋屯,击退曹军。
吕蒙主张修建的濡须坞逐渐成为东吴军事要地,并在此设立濡须督一职,蒋钦、周泰及朱桓等孙吴名将皆先后出任。此坞在随后的濡须口战役中均是重要据点,直到孙吴灭亡,濡须都没有被魏晋军队正面突破。
6.技能【勤学】/【博图】/【涉猎】
吕蒙发奋勤学终于成为东吴统帅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勤能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三国志·吕蒙传》
吕蒙一开始知识程度低,少时不读书,不通文墨,每要上陈大事,都要靠别人代写或用口述去交代。一天,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学,学着当博士官吗?只是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能比得上我事情多吗?我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天分极好,豁然开朗,读的书越来越多,甚至超越资深的儒者,自此今非昔比。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在火车上,毛主席谈到《三国志》里的《吕蒙传》,并讲述了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讲完故事后,毛主席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毛主席还对罗瑞卿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罗瑞卿回京后,挤出时间熟读了《吕蒙传》,又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用以激发大家学习文化的热情。
由此,《三国志·吕蒙传》成为建国初期军事、公安干部必读之书,吕蒙也由一个杀害关羽大英雄的历史罪人变成勤学苦读、可资借鉴的历史名人。
7.战功【吴下阿蒙】/【士别三日】
出自《江表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出自吕蒙的故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鲁肃继承周瑜军督之职,在到陆口(今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三国时期战略要地)去的时候,经过吕蒙所在的驻地。当时鲁肃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之前眼光来看待他,您应当进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听从,便进去拜访吕蒙。
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肩负重任,与蜀汉荆州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出乎意料的事发生?”鲁肃轻率的回答:“就随机应变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西边的刘备与东边的孙权),虽然表面上好像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但实际上关羽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定好应急方案呢?”
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套应急方案对策。鲁肃听完大吃一惊,赶忙从桌案旁站起,走到吕蒙这侧,亲切地拍着他的背,赞叹道:“子明啊,我不知道你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这种程度了。我一直以为老弟你只懂得带兵打仗而已,如今以你的才略,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呀!”听到鲁肃这么说,吕蒙回答道:“士别三日,需要刮目相看,兄长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之后,鲁肃请了吕蒙的母亲出厅堂,与吕蒙一起参拜,这个仪式在当时被称作“登堂拜母”,是一种类似结义兄弟的形式。自此之后,二人结为密友,经常相互往来。
8.战功【圣光之国士】
《江表传》中,孙权称赞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国士”的意思是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
在《三国志》中,吕蒙的传记是和周瑜、鲁肃放在一起的,因为他们都担任过东吴的大都督,先后主持镇守东吴西部战略要地——荆州的防务。
和周瑜、鲁肃相比,吕蒙显得更加不同寻常。周瑜是出自名门,鲁肃是富甲天下,拥有崛起的物质资本和人脉关系,而吕蒙是起于白丁布衣,在东吴算是个特例,由此可以推断吕蒙为人的确不简单。
吕蒙少年时恃勇轻文,粗暴好杀,但随着不断成长,努力拼搏,扬己之长,克己之短,从布衣小卒到文武双全的三国名将,是能激励众人效仿和致敬的模范。吕蒙在东吴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前有周瑜、鲁肃,后有陆逊,是东吴最功勋卓著的中流砥柱,当之无愧的无双国士。
唐代礼仪使颜真卿曾经向皇室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包括“吴武威将军南郡太守孱陵侯吕蒙”。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皇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