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五十五度杯原理是什么(55℃杯能让水保持恒温,原理竟然是这样?!)

时间:2024-11-02 09:15:39 浏览: 100

冬天到了,各种保温杯卖得灰常好!寒冷的天气来一杯温水刚刚好。氮素,哪有那么刚刚好?除非你接的时候水温刚好合适,不是容易太烫就是隔一阵就冷了。所以趣妞买了一个最近网上炒鸡火的“喝水神器”55℃杯,据说只要摇一摇,不论是冷水热水都能一分钟变55℃哦!然而趣妞手都摇残废了,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变化。

所以,这个55℃杯真的有用吗?

到底什么是“喝水神器”呢?由于55℃杯能瞬间让水温变成55℃,所以被大家称为“喝水神器”。将100℃开水倒入杯中,摇一摇(约1分钟),水温迅速降至55℃左右,可立即饮用

据介绍,55℃杯采用微米级传热材料,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可逆固液转换。当水温高于55℃时,该材料能够快速把热量传导到杯壁储存起来,使水温降到55℃左右;当水温低于55℃时,该材料会慢慢释放热量。传热材料为纯物理相变环保材料。在网上55℃杯品牌、造型、颜色各不同,价格更是千差万别,从19.9元到298元不等,一个共同点是都宣称可把热水瞬间变成55℃温水。

手都摇断了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施女士为了给孩子冲奶粉方便,除去邮费,花了328元从做代理的朋友那儿购买了55℃杯。“当时苏宁还没有售,经过防伪验证确是正品,但杯子打开有股浓浓橡胶味儿。”几次冲洗也没有去除,施女士又在杯子里泡了橘子皮和绿茶,味道依然无法去除。

而宣传上说只要轻松摇一摇,1分钟开水变55℃,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施女士看着表,举着一斤多的杯子摇了1分钟,“胳膊差点摇断了”。随后施女士迫不及待打开杯子喝了一口。“悲剧!被烫了嘴巴。虽然没拿温度计测量,但肯定不止55℃!”施女士第二天又认真试了一次,这次她摇了1分半钟,打开杯子小心尝试,水仍然烫嘴。

施女士放弃了热变温,准备尝试冷变温,她把杯中的热水倒出,将凉水注入55℃杯,又认真摇了1分多钟,这回凉水变温了,可水温只在暖气房内维持了2分钟就又凉了。与施女士一起购买的还有徐先生,用他的话说:“味道大得我都不敢用,钱花得冤枉死了。”

揭秘:杯子到底使用了什么神奇材料?

一分钟就能把水温摇到55℃,到底是什么高科技?其实杯子里使用了三水合醋酸钠,92%该物质作为储热剂,5%十二水磷酸一氢钠作为形核剂,3%明胶做增稠剂,相变温度大约正好55℃!这就是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其实一大类融盐的相变温度都在50℃到60℃之间,但就这个55℃的配比最便宜。

如果你们以为杯子里的原材料是什么天价之物,你们就太天真辣~~~事实上1吨三水合醋酸钠的价格是2000多元。一个杯子里用到的还不到5毛钱。成本就是一个普通保温杯再加5毛钱就够了。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王力耕教授说:“要达到迅速降温的效果,要用非常好的材料,需要具备可加工性好强度高导热性好的特点。不能单以奇效物质的成本来算,还要把研发等其他费用也算进去。”

55℃的水温是不是最佳饮用温度?

其实到底什么饮用温度合适还是要看个人习惯,比如喝茶80℃是最佳温度,柠檬水则是60℃最合适,如果是果汁的话常温就好了,温度过高还容易破坏果汁里的营养。而婴儿的牛奶则是需要接近人体温度,毕竟母乳就是这个温度。实际上,过烫的饮食进入食道,会破坏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

还是一脸懵逼?我们来看看大神是怎么分析的?

果壳网测试

55℃杯、马克杯对比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和Arduino做了一个简单的温度记录装置进行温度测量。

先烧一盆水。实验中每一组都量取250ml开水(在量取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热量损耗)。

降温实验:实验一号:55℃杯取250ml开水,迅速倒入放有感温装置的杯中,说明书上说要上下摇,但是为了测温,我们只是静置了一下:从67.69℃降至55.00℃用了112秒。沸水降到55℃,耗时2分钟,降温效果还不错。实验二号:马克杯用马克杯重复实验。从记录的数据看到,从最高温度80.25℃降至55.00℃用了794秒,约13分钟。

升温实验:首先,取250ml的凉水,温度在18.9℃,倒入杯子中进行实验。温度稳定在26℃,并没有传说中的55℃。所以,这个杯子的升温效果并不好。降温时储存的热能,并不能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短时间内就散失掉了,没有达到很好地将冷水变成温水的效果,差评。“第一杯开水喝完,若再次注入100℃的开水,中间需等待约1小时后才能降温,避免烫口。”意思是一杯开水之后只能放凉水,不然第二杯开水降温还得等。

知乎日报分析结论

产品的储热方式只是最最最原始水比热容储热,描述中的相位变化储存热量可以完全忽略。55 度杯的确没有用廉价的三水合醋酸钠作为导热材料,而是使用了更廉价方式——主体是水作为导热材料。顺便加了<0.5w%的“微米级导热材料颗粒”逗你玩儿。这个产品彻头彻尾根本没有发生宣传中所说的相位变化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