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阳谷县在哪个省哪个市(山东省一个镇,曾归三县管辖)

时间:2024-12-05 17:30:14 浏览: 100

山东省阳谷县有1个乡、14个镇,张秋就是其中的一个镇,今天这个镇看起来和其他乡镇没什么两样。但是在明清两朝,它却是很独特的一个镇,不仅国家和府州在这里设置办事机构,还有军队驻扎,甚至它同时被寿张、东阿、阳谷三县管辖,三个县都在这里设有办事机构,并且还有“小苏州”的称呼。

清朝时位于山东运河畔的临清、张秋

在明清时曾经有过“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这里所说的四个地名,是当时沿京杭大运河最为繁华的四个城市,南方为苏州、杭州,北方则是“临张”,“临”是指临清,而“张”就是指张秋镇。

阳谷县地图及张秋镇

今天临清市是山东省聊城市所辖的县级市,虽然经济在山东省内算不上发达,但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鲁西北仍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但是张秋镇今天却“泯然众人矣”,除了被所处的阳谷县及附近地域所知晓之外,国内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这个镇了,那么它从默默无闻到拥有盛名,再到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张秋镇得名来自于地势及周边河流:

据清康熙《张秋志》记载:

故老相传云张秋者,涨秋也,因秋涨河决而名,又因河屡决而忌水字,故去旁三点。

因为地势低洼,秋天周边河流涨水时易在此积水以至泛滥成灾,故名涨秋。因水得名却又忌讳名字中有水,因此把“涨”的三点水去掉,是以名为“张秋”。

张秋城图

张秋在宋真宗时名景德镇,在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因都御史刘大夏治理黄河决口有效,使深受影响的张秋免于灾害,重新发挥了作用,因此被赐名“安平镇”,不过安平镇这个名字随明朝的结束也停止使用,仍称张秋镇。

经济发达的张秋镇:

张秋镇之所以被朝廷所重视,是因为它是京杭大运河和大清河(后来被黄河改道之后所夺,成为今天的黄河下游)交汇之地与重要的商业码头,明朝大学士于慎行在他的《安平镇新城记》记载在这里的货物有“齐之鱼盐,鲁之枣栗,吴越之织文纂组,闽广之果布珠琲、奇珍异巧之物,秦之罽毳,晋之皮革,皆荟萃期间”, 在清朝康熙时则“河上官商船只云集,樯帆如林,市肆楼房栉比,百货云屯。商民往来,肩摩彀击”。 当时张秋人口数万,成为西通河南,北接京、津,南去江苏的商业重镇。

张秋运河图,其中横向的河道即为运河,向下的河道为大清河

由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明清时在这里大量人流、物流汇集,使得张秋百业兴旺、商贾辐辏、车马交驰、人口云集,成为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城市,因此也就有了本文开篇时所说的“小苏州”和“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张秋志》形胜中记载为:

夹河而城,襟带济汶,控接海岱,输贡咽喉,南北要地,五方商贾,辐辏物阜齿繁。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张秋镇就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虽然只是镇的建置,但却有国家和府州、县设立办事机构,并有驻军,甚至还被三县所辖。

三县共管的张秋镇:

据清康熙《张秋志》记载:

明属兖州府东平州之寿张、东阿、阳谷三县辖。河东皆东阿,河西则鼓楼迤南寿张,迤北阳谷,而东阿间其中。

从明朝开始就被寿张、东阿、阳谷管辖,在明朝属兖州府东平州管辖,到了清朝三县则分属两府,东阿县属秦安府、寿张县和阳谷县属兖州府,但是不管各县归属何府,张秋镇却始终由三县共管。

清朝的寿张、东阿、阳谷三县地图上均有张秋镇

张秋镇还建有规模超过县城的镇城:

在明清时期,寿张、东阿、阳谷三县县城以阳谷县城规模最大“一十二里,墙高五丈,厚三丈,池深二丈”,寿张县城次之“四围五里,高三丈,广二丈”, 东阿县城最小“周围四里一百三十步有奇,高一丈八尺”。

而张秋镇城在明万历年间修筑后:

周八里高二丈五尺,其下厚四丈,城楼四座,东曰迎阳,西曰阜城,北曰拱极,南曰来熏,水门四座,河东北门曰通津,河东南门曰奠川,河西北门曰朝宗,河西南门曰济储,角楼凡四座,南北水关各设战船二,跨运河而环之,其南北渡口为水所出入者,难以启闭,则为敌台四座,各建以楼,以戒不虞。

号称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卫星图上的张秋镇

国家及府、州、县在张秋设置大量办事机构:

张秋镇发展成为山东重要的商业城市后,各类国家行政管理、执法等办事机构也逐步建立完善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具有报时功能,象征着国家规矩、秩序的鼓楼、钟楼。

2、用于收税的税课局。

3、管理、治理运河河道的机构,其中国家级的有管河工部郎中司,府一级的有管河同知厅,县一级的则有寿张、东阿、阳谷三县的管河主簿厅。

康熙《张秋志》中的工部分司衙署图

4、用来管理治安的机构巡检司、捕务通判厅、捕河通判署。

5、教育机构有安平书院、安平义学。

6、驿站有荆门驿。

7、有用来交际的山陕会馆、问水堂“地近河,凡使客舣棹者,率就此交际为便云”。

1930年左右的张秋山陕会馆照片

8、驻军,兖州府寿张营游击驻在寿张县,守备驻张秋镇。

9、用来教化众人、从思想上约束人们行为的文庙、明勅赐显惠庙、明勅赐大河神庙、je 勅赐感应神祠、城隍庙等祭祀系统

10、当然,处于运河边上的张秋镇也少不了管理漕粮的机构,有兖州府管粮通判。并且在运河边上设有水次仓厂,兖州府寿张县和曹州府濮州、范县、朝城、观城、郓城等县的漕粮在这里交兑。

如此繁华的张秋镇在咸丰五年(1855年)改变了模样:

造成巨变的是离张秋镇不算很近的黄河。黄河在周定王五年之前离张秋镇极远,在今天河北省中部一带到天津入海。在周定王五年之后,黄河东迁后离张秋镇已经不远,张秋一带虽然不是河道经过之地,但还是经常受到黄河决口、泛滥的影响。黄河在汉唐之间有着近千年的安流期,才无决口之患。不过到了五代后周显德初,黄河又开始决口泛滥,此后直到宋金之间由河南中东部改道南下入黄海,张秋镇又远离了黄河。

清朝的张秋镇虽然远离黄河,但是黄河决口之水可直接冲击张秋镇

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会通河修成,黄河南流逐步稳定了下来,但是由于张秋镇所处之地是黄河河道向东直接冲击的方向,每遇黄河决口泛滥仍然受到较大影响。明弘治七年黄河再次决口之后,都御史刘大夏奉命治河,在曹州西黄陵冈至徐州筑起了“大行堤”,黄河频繁决口泛滥之势得到有效整治,张秋镇也在弘治十三年被赐名为安平镇。张秋镇一带在160多年间没有河患。

黄河决口前后张秋镇位置示意图

到了清朝顺治七年之后,张秋镇及运河又开始受到在河南荆隆口一带决口的影响,此后直到清末不时被黄河决口之水侵袭,最终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阳北岸铜瓦厢决口,洪水过封丘、祥符、考城后,在张秋镇横穿运河,夺大清河道从利津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走向。

太平军北伐与捻军起义对张秋镇的影响,红圈处即为张秋镇的位置

受其影响,黄河以北的京杭大运河航运停止了下来,并且因为张秋镇地处大清王朝的运河命脉,还是经济重镇,所以在清末太平军北伐、捻军、黑旗军等战乱张秋镇就成为争取的重点,城市设施被严重破坏,再加上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张秋镇经济迅速衰败,到了今天则成为普通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