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从心所欲不逾矩到底有多难,看看孔子的故事就明白了

时间:2024-08-24 09:00:48 浏览: 100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李长之认为,孔子最闪耀的思想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但同时又主张用“礼”来制约“仁”,并进而指出孔子碰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虽然主张天下和平统一,但却要在旧秩序下实现大一统,显然这和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相矛盾,属于开历史的倒车。

承继

两千五百年以来,孔子的影响力从未中断,显然这基于孔子是一个伟大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语易觉得,我们可以用《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把孔子的故事串联起来,以简要爬梳出孔子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面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幼年孤苦

孔子的祖先曾是殷代贵族,但到孔子时贵族世家早已没落。父亲叔梁纥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大房施氏生九女而无子,二房生长子伯尼,却有足疾;三房颜徵在生次子孔丘,别名仲尼。伯是老大,仲是老二,故有“孔老二”之说。时年,叔梁纥六十六岁,而颜徵在才十八岁。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十七岁时,母亲去世。幼年的孔子可谓是孤苦可怜,但穷困的生活并未打败他。

三十而立

孔子在十五岁,就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孔子刻苦学习,知耻而后勇,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十九岁时,孔子迎娶亓官氏为妻;二十岁时,有了唯一的儿子孔鲤;二十六七岁时,才得以有过管牛羊和当会计的差事;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一路在挫折中成长的孔子觉得自己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孔子的第一批弟子中,有颜路、曾点以及子路。

智者会面

儒道原本同源而异流,儒显而道隐,故而孔子拜见老子实属一见如故而非一决高下。林语堂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老子认为孔子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而孔子的感受则是“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四十不惑

孔子见过老子后,虽然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但仍希望有机会在从政方面施展抱负。孔子曾这样安慰自己:“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会有人知道”,可惜机会仍然没有到来。三十五岁的孔子想在齐国大干一场,却因其繁琐的改革措施被执政大臣晏婴击中要害,加之齐国的贵族想陷害他,使得齐景公压根就不想重用他。“我到了四十岁,就心里更亮堂,什么话也迷惑不住我了。”

五十知命

转眼间,又过了十年,孔子的心开始淡定下来,把精力主要放在教育事业上。直率而又含蓄,热情而又严肃,活泼而不失分寸,这就是孔子生活在弟子中间的形象。“我五十岁了,事情成不成是命啊!”五十一岁时,孔子终于在鲁国当上了中都宰(首都市长),进而又从司空(建设首长)升至司寇(司法首长),可谓是真正地参与鲁国政治了。“消灭同列的竞争者,夺取更多的权益,这几乎是那时从各国的诸侯一直到卿大夫及其家臣的共同做法。”

周游列国

五十五岁的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途径卫国、宋国、陈国、郑国等国家。孔子说:“我在六十岁上,耳朵里听到任何不如意的话,也能冷静地去分析,犯不上生气了。”回国时,孔子已六十八岁了。在外漂泊了十四年,孔子虽没有显著的政绩,但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宽广了,同时看淡了从政之路。孔子虽然不再热衷参与具体的管理,但不意味着他对政治毫不关心。

晚年时光

李长之认为,孔子的教育方法有四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孔子说:“我到了七十岁上,才做到无拘无束,可是一举一动,也都离不了谱儿。”孔子编写的《春秋》不尽是客观的事实纪录,“记载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写的事情本身怎样,而是写他认为事情应当怎样”,这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孔子六十六岁时,结发妻子亓官氏病逝;六十九岁时,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七十一岁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离世;七十二岁时,最亲密的弟子子路阵亡……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让七十三岁的孔子再也经不起任何磨难,便撒手西归了。

经典流传

学习儒家文化,要先从了解孔子的故事开始,进而品悟历久弥新的《论语》,因为《论语》不仅是孔子的言行录,也是孔子的传记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思想。1942年,李长之在《论伟大的批评家和文学批评史》一文中写道,“伟大的批评家,眼光是锐利的,同时,感情是热烈的。因为锐利,他见到大处,他探到根本;因为热烈,他最不能忘怀的,乃是人类。”最后,语易祝愿各位读者以锐利之眼光、热烈之感情,驰骋于自己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