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为什么楼层高噪音大(楼层噪音的解决出路在哪里?)

时间:2025-04-02 01:01:09 浏览: 100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覆盖率已经远超全世界,城市里居民生活的建筑多不胜数,小洋房、小高层、高层还有超高层。吸引了无数进城务工、求学和安家的人。

但就是在这些建筑里,居民之间噪音矛盾的社会新闻确实是层出不穷,严重得甚至直接划入刑事案件新闻。噪音问题越来越多,却处于无法解决的局面。究其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1、自2008年后,为提升抗震等级,楼层又进行了新一轮结构设计,但是楼层的隔音和声音传递却由此变得不同,楼板混凝土浇筑而成,且厚度明显不够,建筑的楼层越高,楼板及墙体的隔音性能却越弱,声音传递的共振性却增强了。

2、法律上对生活噪音是有条款规定的,但是实际执行当中,面临了很多困境,比如取证难。很多人经历噪音后,一般程序是先找小区物业沟通,然后社区协调,最后报警。但是,大多数只能停留在道德约束层面。

3、人的素质千差万别。遇到有素质有同理心的邻居,一般第一步在物业那关,双方就可以沟通商量好,噪音方可以减少噪音对邻居的影响。反之,即使报了警,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制造噪音的人不承认或者不认为其制造噪音的行为有问题,噪音根本上不能解决。

二、主观方面:

1、高楼里邻居原本大概率并不认识,皆是因为买了房或者租了房,变成了邻居。本身相互之间无情感联系。生活习惯也是存在差异。

这就导致,一些居民觉得在自己家,做什么行为都是合理合法。或者说,觉得处于楼上,具有地理优势,对楼下有有完全制约权,完全强势居高临下的态度。

2、更有甚者,在邻居投诉噪音后,不进行改善,反而变本加厉;也有个别,摆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模样,恶人先告知,装出各种委屈,却不反思其所谓的改善措施是否真的有效果,是否真的做了,而不是夸大其词,混淆视听。

3、噪音制造者蒙混过关,用楼层传递性,不承认或者搬出小孩子为统一口径。但是,楼上一层天花板的距离,从方向、声音特征,大概率是不会有错,尤其是有些住房结构,并不是多套房相邻。而且,噪音很多时候已经不只是小孩子的问题,大人也在制造,小孩子也算是大人的一面镜子。

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想到,楼上噪音的来源。噪音是按分贝来定义的,楼上的噪音,大概包括并不限于以下:

1、跑、蹦跳、拍球、地板上丢砸掉东西,即使是小塑料玩具,楼下也是可以听到,并且是清脆声;

2、脚步声,一般产生于刻意跺脚走路、光脚走路、高跟鞋或硬底鞋走路;

3、板凳坐椅砸地、拖拉声;

4、卫生间洗漱大量冲水,摔盆砸桶声;

5、大分贝喊话声,隔着房间喊话,尖叫声、哭喊声、语音外放通话声及电视音响等声音;

6、摔门声。

以上声音,尤其是地板噪音,楼上自己家听着不一定大声,但是,经过楼板传递后,那声音自带混响效果,尤其是木地板传递后,就是打鼓一般的音效,直击楼下脆弱心灵。如果遇到光脚的,那就是自带翻倍效果。同时,噪音的制造者大多都是不定时,不分位置,时不时噪音,让人防不胜防,烦躁异常,尤其是在深夜里。

租客遇到噪音问题,大概率可以轻松走人,但是,住户业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毕竟,大多数人,能在城里买一套房子安家,差不多都要掏出好几个人的钱包,于是邻居间反复拉扯,不仅消耗精力,更是积累更深的矛盾,搞不清哪天会不会恶化成双方的灾难。

只能说要解决噪音问题,真的太难了。

或许有人要说,那就做房屋隔音,吊顶隔音等。但是,如果去了解一下,你就会发现那就是治标不治本,对于楼板撞击音基本是无效的。

还有人说,那就反击,都别好过,可是,反击的尽头是什么,就是两败俱伤,或者某天双双上新闻,不是民事就是刑事。

或许还有人说,那就买独栋别墅吧,可是,大多数人是真的没有这个命。

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多层住宅里,不知道谁家又在经历着噪音,没法安睡,没法正常生活。轻声叹息,希望,经历噪音的人都能得一处安静居所,从此远离噪音,自在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