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读《季羡林谈人生》)

时间:2024-11-26 09:45:26 浏览: 100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最近我十分喜欢吟诵。少年人无忧无虑,只知道寻欢作乐,逍遥快活;中年人被迫背上沉重的生活枷锁,为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惜漂泊遥远的异乡,常常望月思亲;老年之后,最终看破红尘,归隐山林,独守一盏青灯,把一幅黄卷,边读边吟,边读边落泪,就像那窗外的潇潇秋雨,一夜滴落,直到天明。

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生活有不一样的感受和评价。年近半百的我,看完《季羡林谈人生》,重新感悟了人生,过去一些与季老“英雄所见略同”的类似观点,经过阅读又刷新了一遍,重温了一遍,观点更加坚实起来;过去一些自己根本没有的观点,因听了大家之言,逐渐建立起来;过去一些有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观点,经大师指点,在原来不甚明亮的地方看到了光亮。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完美主义要不得,事事追求完满的人,很可能会被完美所误,落得个自己内心痛苦不堪,甚至走向悲剧的人生。古往今来,即便是被称为圣人的人,中国的孔子、印度的圣雄甘地,一生都经历不少白眼和挫折,他们也不完美。给地球带来生命的太阳,表面上也是一个黑子一个黑子的。俗话说,瑕不掩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一点瑕疵的玉,照样可以成为优质的美玉。

关于人生的意义,读完季老的这本书,我的体会是:人生下来是没有意义的,人只有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下,通过学习、实践和学习,才能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来,也才能认识到自己活着的意义,从“理想王国”到“必然王国”,自觉地加入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洪流中去。

如何通过养生达到长寿呢?这恐怕是现在很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我不能免俗,也十分关心这个话题。季老的回答是:养生无术是有术。如果非要说什么养生诀窍,他提出“季氏三不养生法”: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季老并不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认为锻炼不要过头。觉得好吃的东西就吃,觉得不好的东西就不吃,再加上腿勤、手勤和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他强调脑勤尤其重要,要让大脑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这一点我还真要认真落实下去,我怕自己懒于思考,哪一天会得了老年痴呆症。

季老对报纸等媒体上对人口“老龄化”这个词十分反感,因为一些媒体人在宣传报道老龄化社会的时候,把进入老龄阶段的老人当成了社会累赘,成了社会不堪忍受的沉重负担。在季老看来,人老了照样能够对社会做贡献,他很不理解有些老年人,一旦退了休,便无所事事,不是提笼架鸟,就是含饴弄孙,甚至吃喝等死。


季老的人生哲学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绝不仅仅为了吃饭。老年人,人生经历丰富,积累的知识技能多,只要不倚老卖老,老老实实干活,清清白白做人,尽量多为别人着想,少考虑自己的得失,照样能够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甚至能创造出年轻时候做不到的新贡献。放眼世界古代和现代历史,很多人的成就,恰恰是在晚年时期取得的。

季老一生活了漫长的98岁,跨越20、21世纪,一生撰写学术著作、散文作品、编著的丛书数千万字,著作数倍于身高,他的100多部著作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但读他写的文章,一点架子没有,即使到晚年,一直能保持谦虚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学习、坚持做学问、坚持培养新人,取得世界级成就,却坚持低调做人。虽然今生无缘与季老晤面,但相信如果真的跟他见了面,坐我面前的活生生的季老,一定是位态度谦和、坚定而积极的老人。

感谢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机会我会继续挖掘利用这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