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约与庄子同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的弟子。在当时以杨朱墨瞿之言盈天下的情况下,孟子却视孔子为终身偶像,终生学习孔子的儒家之道并发扬光大。甚至说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皆学孔子也。”的豪言壮语。按现在说法就是一孔子的狂热粉丝。
仁义行天下的正派孟夫子
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都杀红了眼去争霸天下,却有一位奇男子扛着孔子的仁义大旗反其道而行之,在各国诸侯之间不厌其烦的推行儒家之道。你和他谈如何富国强兵,他回答要仁义就够了。你和他谈治国理政的方法,他回答要仁义就够了。你和他谈及时行乐才快乐,他回答要仁义就够了。你和他谈如何能发家致富,他还是说仁义就够了。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孟轲,被后世尊称仅次于圣人孔子的“亚圣”孟子。
怼天怼地怼君王的第一直男子
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一交一 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原文)
原文翻译: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对。”
一开始魏惠王应该是大意了,选择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得到好处,利益)脱口而出。魏惠王不久前刚经历了与齐国的一场大败(小编前一章讲的庞涓之死),河西之地又被秦国夺走,曾经称霸天下的魏国此时已经元气大伤。面对内忧外患,魏惠王急于恢复国家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孟子是何许人也,如雷贯耳但不了解呀。开口就谈利益,不仅仅被孟子教育了一顿如何做人,还顺带嘲笑了一番你境界太低了。面对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孟子,魏惠王还是表现出了一国之君的气度,嘴上说你讲得对,但心里估计早就麻麻P了。
都快被打残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呀。
另一个角度,孟子幸运生活在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常年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比较注重实力对抗,对嘴炮直男可能不感兴趣。但凡生在后面的几个封建朝代,不掉脑袋也得像海瑞一样关几年牢房。其次,孟子的仁义大旗够响亮,也确实是正派无私。对一个没有坏心眼的读书人,直人。各国国君一致采用能听就听,不想听就送点盘缠让你去别国叨叨吧。这也是孟子周游列国,但在每个国家最后都不受重视的原因吧。
就如我们每一个人好像懂得很多道理,但最终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职场和日常生活中如何沟通才不会被怼,才更有效。我们要提前了解和判断以下问题,会让沟通更顺畅。
1,沟通的对象是谁,不同身份的人应采取不同的问题。面对上级,聊一聊该怎么带好团队,面对团队中的刺头该如何处理,这个月考核的目标等等。面对男同事,聊聊欧洲杯支持哪支球队夺冠,女同事问问什么牌子的粉底好用,爽肤水哪个性价比高。面对集团老板聊聊公司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市场前景等。
2,沟通对象的擅长领域和职位,术业有专攻。正如你碰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问他如何才能让地里的粮食产量翻一番,不翻你白眼就算幸运了,多跟你说一个字都是浪费时间。提前了解,对应提问,不让别人尴尬也不让自己尴尬。
3,沟通的场合是否合适,吃饭不谈工作,工作的时候不聊八卦,八卦的事情回家跟另一半说。KTV里喝喝酒,唱唱歌,吹吹牛,聊聊理想。
现实中到底要不要先谈利益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原文)
翻译一下: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先谈利,再谈义。
企业要先谈利。著名企业家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过:企业家最大的慈善就是把企业做好,提高员工的收入。企业要长期发展,需要合理的利润。公司有了利润,才能提高员工的收入。才能提升家庭的幸福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更多的人也富起来。最后达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境界。
生活中,人与人交往最好先谈利。子思说的“先利之”是比较符合人性的方式,先小人,后君子。先利己,也要利他人。才是长久和平共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