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古文时,往往会有一种毛病,那就是喜欢把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套在自己身上,甚至误认为是自己的智慧与经验。
这当然是我们值得警惕的地方。
为什么?
因为如果我们误把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当成自己的成就,那就意味着倒本为末,不但无法体验开启智慧的过程,而且也很难形成自己的东西,甚至会故步自封,不可一世,误认为自己的一些自以为是的推导能够超越古人智慧的结晶。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以孔子讲“五十知天命”为例,为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现先将《论语》的原文抄写如下,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讲“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说他自己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清楚自己的人生的目标与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在五十岁之前,还没有认清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从他的语气上看,他并不完全满意自己年轻所做的一切,就好比我们再回头看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些言行与想法,总感觉非常幼稚或难堪一样。
因此,“五十知天命”这句话,讲的是孔子自己,而不是别人,更不是我们自己。
甚至可以说,聪明智慧如孔子,也需要活到五十岁之后,才真正清楚自己的一生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讲所有的人到五十岁之后,都自然而然地懂得自己的“天命”所在。
正是有鉴于此,我们才认为孔子所讲“五十知天命”,是说他自己,或者是说比他拥有更多人生体验或者智慧的人,而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或者重温古人的一些经典,切莫把古代圣贤的一些人生体现与见地据为己有,误认为是自己人生智慧的结晶。
从另外方面讲,孔子的一生波澜壮阔,不但从事于教育,创立历史上最早的私立学校,而且在鲁国先后做过司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等职位,更不用说周游列国,推广自己治国主张的壮举,在这期间,还多次拜访过像老子这样名人,一直到晚年,才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编《春秋》等这些经典。
进一步地说,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才能够让他做到“五十知天命”。
而像你我这些普通人,大都是整日昏昏沉沉噩噩,随世俗的浊水,到处漂荡,又何能够谈“知天命”呢?
甚至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就算是活到了八十岁,也不一定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更不用说“知天命”了。
因此,孔子老人家讲“五十知天命”,所强调的并不是年龄,而是人生的阅历,唯有人生阅历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懂得自己的“天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