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常识

海棠苏轼古诗讲解(苏轼海棠五首赏析)

时间:2024-11-16 08:15:29 浏览: 100

解读苏轼海棠诗五首,更烧高烛照红妆,不是轻薄,是知己和爱惜

海棠花处处常见,每年仲春春分到清明时节,是海棠的盛花期。海棠开在仲春,恰值桃李初谢,春寒春雨大面积落花季节,此时,却是海棠佳期,一分风雨,十分茂盛,开得旖旎绚烂,姿态多情。

海棠原本产自四川山地,中唐和晚唐之后,去四川旅游做官的人增多,发现了山野海棠独特的美。中唐薛涛,非常喜欢这种本土花树,大量种植浣花溪上,也使得这种花木很快名扬四海。

到了晚唐,几乎处处都有移植的海棠。

这种花树适合温润多雨的气候,生长迅速,补充了春分时节的花事空挡。在五代和北宋早期,在京城或者附近,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是二三月踏青时候,最美丽的花朵。

海棠繁盛,因为属于伞状花序,花开垂悬且繁茂,婀娜动人,更适合古代人赏花插鬓的风俗。海棠未开时是红色的,花开后,红粉娇艳,且花叶扶苏,富丽优雅,花开如潮,所以北宋早年就有去城外赏花的狂潮,且宋朝取消宵禁,昼夜笙歌,兴起夜赏海棠的风雅活动。

海棠被誉为富丽美人,好事者杜撰前朝故事,说唐明皇曾经说杨贵妃醉酒,如同海棠花一样娇慵富丽。”海棠春睡“因此得名,有用以形容海棠花垂悬开花之美,有类比美女。

宋朝诗词中的海棠,或因为这样的风气,诗词很多显示一种闺阁女性的姿态,流于庸俗。

实际让海棠扬名的也有苏轼的功劳。因为他写海棠诗虽然不多,但其中一首,看起来香丽,惹人狂想。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北宋 · 苏轼海棠(1084年)

说春风柔和袅袅,吹上了天空,让春天的月亮,也有了更美丽的光泽。

海棠花成片开放,隐约在月光下,如同一片红色的云雾,而月亮也要西沉了。

我担心海棠花在这样的夜晚沉沉睡去,特地点上蜡烛,去惊醒她,去看她在月光烛火下的动人风采。

这首诗写出了海棠花那种垂悬繁盛之美。因为海棠花的花朵蓓蕾是不同时期开花,呈现深深浅浅远近高低层次多样的美,摇曳的海棠,在蜡烛的热度里,可以缓慢绽开,这就使得秉烛夜游,更有乐趣。

苏轼的美诗当然契合那个时代观赏海棠的热情,所以广泛流传。高烛夜赏,花下笙歌,本来就是常态,只是因为苏轼,更强化了这种美。

但是许多人并不清楚苏轼写这首诗并非是在他安逸的京城岁月,而是最为落魄的黄州几年。

黄州对于苏轼没有锦衣玉食,没有高堂夜宴,他不过是在贫寒的茅舍外,感喟这海棠不分富贵贫贱的摇曳春风,陪伴他的落魄。

所以秉烛夜照的背景,不是因为他有多富贵闲情,而是这一树海棠带给他的如梦温馨和感动。更烧高烛照红妆,不是轻薄,是知己和爱惜。

只是很多人觉得这首诗,实在带着浓情和香丽,根本忽略了苏轼创作这首诗的真实背景。

但是,也好,海棠至少因为苏轼更多人喜欢追捧。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1080年) 北宋 · 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节录

那么苏轼和海棠的结缘是在什么时候呢?他之前多年的官宦生涯里,京城不乏海棠花海,他都没有写过。因为那是富丽之花。

44岁,他因为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心情寥落,且贫困,一行人住在一座废弃的定慧院中,这里虽然是官方的住所,但是既然废弃,也就条件不好,苏轼有个住处而已。到处是荆棘荒草。且他元月份还在路上看到路上的雨中梅花,可以知道停留在这里,刚刚是二三月间。

死里逃生,刀下幸存的苏轼心情落魄,出来四面走走。

他居然看到了山中杂树中间一树他以前不待见的海棠。这棵海棠天真浪漫的长在山野里,垂丝摇曳,自然有一种嫣然如笑的美,而这种美,苏轼在京城,在各地都看过。

但是这个时候看,他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海棠在京城已经是名花,何以在这里出现?一树寂寞的海棠雨中带泪,月下清幽,摇曳多姿,出处风韵,相比之下,肯定比桃李美观。因为海棠的花是垂悬摇曳的。

苏轼观察了地形,确定了这不是人工移植的海棠,他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飞鸟衔着海棠的种子,从四川飞过这里,种子落了下来,就这样在自然的风雨中,长成了这样美丽的花树。

我相信苏轼的判断,因为他做官期间一直注重农业,亲自下基层,对于植物和树种的判断还是非常客观现实的。根据他的描述,这是一棵野生的海棠,因为枝干裘曲,落在山地缝隙杂草之间,绝非人工种植,而且花树已经长大,至少有一人多高,证明在这山野存活,已经有了年头。

苏轼当然面对这么美而茂盛的花开,有着此时落魄心情的照应。

本来应该是在京城和四川的名花,如此荒草之中开在苏轼面前,对于苏轼来讲,是一种上天给予的邂逅,让他最落魄时看到这棵花树。提升着他生活向前的信心。

海棠是名花,至少在北宋已经是,苏轼是落魄的罪官。明艳山花对落魄情怀,苏轼想到的是,这本来应该是千娇百媚被呵护的花木啊,居然沦落到荒山野岭,如同他自己的处境。

所以以前对海棠无感的苏轼,爱上了海棠。

海棠是名花,但是对于苏轼来讲,这是上天给他的陪伴之花,幸运之花。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馀春。“宋 · 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 其一 》(1080年2月26日)

苏轼心情大好,有理由相信这首诗就是写在上首诗当天和不久。

因为时间标注是农历二月二十六日。而他看到的海棠也正在盛花期。

盛开的一树海棠如梦如幻,或者落魄的苏轼震惊这里居然有海棠,心情那是如梦如幻。

”海棠真如梦“这五个字简单,但我喜欢。看一个人写的诗,不要选择他富贵平顺期,而要选择他低谷期。所以这里说海棠真如梦,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感受。

这感受让他轻快明丽起来。他开始主动接受这种类似改造的生活。因为知府的官奉停了,家里为他出狱,也基本花空了家底,这里所谓团练副使的薪水,简直不够塞牙缝,还有跟着他来照顾的朝云,还有些一路前来的弟子,此时都面临生活的困境。

苏轼根本不能躺平,但是好在,这里的梅花,尤其是海棠奠定了他重新开始的信心。

他观察这里的山村和山居,也有美好,这里长江流域,地气丰足,池塘中已经长了浮萍,居然还有蛙声。而路过的山间,梅子正在打着果实。

原野平地上有挑野菜的人们,一路上还有芍药花开。

海棠能存活,苏轼也能存活,无非是做个农民。

所以当这年大旱,粮食不济时,苏轼是主动欣然接受了一块荒地,和家人随从身体力行的开荒种地。

关于海棠花,那是他心中的一个坐标,一个安慰,一个类似佳人和家人的存在,他爱惜。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北宋 · 苏轼《寒食雨二首 其一 》(1082年3月4日)节录

这是在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已经拥有了东坡田园和在那里的草堂。

这年春分到寒食期间,下了很长时间的春雨。他自己也生病着。正在东坡的茅房里躺病。

但是他心里有事,因为海棠不是他的幸运之花吗?他居然就在这夜晚记起,又或者是回来的人告诉他海棠在风雨中快凋落了。

他居然就做了一个决定,夜晚要将那颗他的幸运之花海棠给挖回来,在他的领地东坡种着。

那么寒食节是古代纪念隐士介子推的节日,苏轼此时已经放弃了仕途上升的念想,思想趋于淳朴豁达,爱惜山水花木如敬惜神灵,大爱之下,他居然半夜要把风吹雨打的海棠挖回来。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里的木瓜木桃就是指的海棠。海棠带给苏轼以人生的启示,他回报海棠的就是全力的呵护。

于是在东坡的院子里,你就可以看到这树一直过来的海棠。

而苏轼之后的秉烛夜游,不是豪门深院,恰恰是那农村一样简单的院落,杂木栏杆。但是这已经是他最大的虔诚了。

也就有了夜烧红烛照红妆。

这依然是落魄阶段的苏轼,然而就像一个贫困的情郎,用尽心力去呵护这棵风雨海棠,海棠的存在是他灵魂的爱人,妻子,美女。

我想此时他真正的爱人朝云也是不会反对是,这位女孩,陪伴过苏轼的富贵,心甘情愿陪着苏轼来到黄州,以弹丝弦的守操持家务,这树海棠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春之亮色吧,

苏轼是在黄州这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认识的海棠花,对于海棠,他别有深情,但是非常节制歌咏。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北宋 · 苏轼《赠黄州官妓(补编)(1084年)》


苏轼在黄州呆了五年,时来运转,要调任汝州。这里的官员仰慕他的文名,还有在这里苏轼的达观简朴,没有给他们增加负担,所以临走之时,是热情欢送。

大家求诗求笔墨的比比皆是。其中有一位歌女,经常被州官安排出席有苏轼的宴请,想来也算当地娱乐圈的红人。

她应该是对苏轼有同情心,并且有交集的。

大家都有诗和礼物,唯独她没有。

苏轼将最好的海棠诗,留给她。

因为你代表着黄州地方善良朴实而又有才气的女性,苏轼对于黄州,对于黄州的一切是感恩的。这里并没有开始做贬官那种预设的人间磨难,生活是清贫的,但是官员和人,都厚道得让人感动。

苏轼不会对歌舞女子,尤其是这种官方的乐户女性有歧视,因为她们歌舞助兴,是一种工作。而且宋朝也明确规定了各个地方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此类人员,用于祭祀表演,节日活动的仪式和宴饮。这是官场标配。

苏轼不轻薄,但是最终他要走了,告别这里的人们和这里的一草一木。

他写给这位歌女的。

我在这里住了五年,为什么没有什么话,也没有什么诗要写给你。

因为我像唐朝的杜甫,他住在浣花溪边海棠花里,却没有写关于海棠的诗。

因为有个传说,杜甫的母亲名讳是海棠,所以杜甫不写,是对母亲的敬重和爱戴。这虽然是一种杜撰,因为据我所知,杜甫时代,他住的地方是没有海棠花的。

另一种说法,就是最喜欢最尊重的人,就像亲人,留在心底,那是对她最好的保护。

苏轼应该是哪一种呢?苏轼的母亲程氏,且这首诗里有李宜两字,可见不是和母亲重名。

那就是第二种,是这里的淳朴善良的人情,让他感动,是这样一位女子代表了这里好客善良的一切女性,他愿意像保护那颗海棠花一样保护她,不因他的盛名,而使她丧失相对淳朴的生活氛围。

他有多么喜欢这里的海棠,就有多么尊重和爱惜这里的女性。

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盛名,而使得这样一个女子,陷入名利狂潮,失去自我。

这首诗也同时写出了他对于海棠的厚爱。

他的爱不同于京城看花的那种轻薄狂潮,他的爱,在心底。

苏轼的确很少写海棠花,如果你曲解更烧高烛照红妆,如何风流艳冶。那也不是苏轼的本意。因为他的本意,就是海棠虽好不需诗。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